A股上市公司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众合科技,000925.SZ)是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排名前三的企业。今年以来,公司频频传出涉足半导体行业的消息,引发市场关注。 近年来,众合科技主业取得出色业绩。2017年-2019年,公司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%。2019年,公司营收达27.78亿元,同比增长32.98%;净利润1.34亿元,同比增长近4倍。 随着美国对中国芯片及相关技术封锁的加剧,国内上市公司纷纷杀入半导体行业。“对众合科技而言,半导体领域是‘重启’而非初涉。”众合科技董事长潘丽春表示。 众合科技与半导体领域渊源深厚,向上能追溯至50年前创建的浙江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(下称海纳半导体)。 海纳半导体前身为1970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半导体厂,由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半导体材料专家、浙江大学副校长阙端麟创立。1988年,公司产品直拉单晶硅已出口海外;1995年,直拉单晶硅产量全国第一;1997年,制备中国大陆第二根8英寸单晶硅;1999年,浙江大学首家上市公司浙大海纳在深交所上市,海纳半导体是三块主业之一。 曾经万众瞩目,也曾历经坎坷。2006年,浙大海纳破产重整,半导体板块只留下高端研磨硅片业务。2014年1月,公司厂房因电路老化导致火灾,设备烧毁,生产线停产。2015年,位于浙江开化的万向硅峰有意出售,这是以太阳能硅片为主打产品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、浙江省“五个一批”重点骨干企业,拥有价值3亿元的进口设备以及完整的产业链。众合科技耗资6000万元购入万向硅峰,并于2017年将海纳半导体并入,将工厂搬迁至开化。 开化新厂区生产线安排妥当,公司还进行了高管团队的调整。2018年,潘丽春请回曾在海纳半导体工作多年、后出去创业的沈益军任海纳半导体总经理。沈益军师从阙端麟院士,从事直拉硅单晶基础理论及重掺杂技术研究,成功开发多套重掺技术。 近乎同时,潘丽春和团队考虑将硅片生产水平从6英寸提升到8英寸,开始寻找合适的团队。 2017年10月,他们在日本找到一家名为松崎的8英寸抛光硅片公司,该公司在日本细分行业中名列前三。海纳半导体将其收入麾下。 两三年的磨合,日本松崎与海纳半导体的配合逐渐顺畅。松崎对研磨硅片要求极高,指导海纳半导体生产出符合其标准的产品,再运至日本,制作成8英寸抛光硅片后,以松崎品牌销售。 如今,海纳半导体是全国主要的直拉单晶硅制造商之一,全国主要的高端研磨硅片、抛光硅片供应商之一,产值约1亿元。公司还参与制定了1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。 10多年来,海纳半导体并未成为众合科技的主力部队。潘丽春认为,这是急不来的。“因为资源一直缺乏,所以我们98%的力量在做轨交。”众合科技自2006年开始进入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领域,10多年不遗余力的投入,从追随者一步步成为领先者。 其间,海纳半导体只能自循环。“让他们在这个行业给我活着,等我一下。”潘丽春说。虽然等得很痛苦,也有人才流失,但高管团队一直“熬着”,以每年约8000万元的营收养活自己。 2017年,潘丽春和团队感受到,电子级的半导体材料机会来了。彼时,公司的资金压力稍有缓解。一方面,公司主业轨交信号系统业务跻身全国前三,资金上可以四两拨千斤;同时,公司决定将另一主业污水处理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出让,能收回数亿元现金,计划加大对半导体领域的投资。 对海纳半导体来说,从一支普通部队转为主力部队,有了新的力量和充足的弹药,“幸福的时光来临了”。 除了海纳半导体和日本松崎,众合科技还计划积极布局高端芯片产业链,例如半导体生产制造领域的核心设备和部件等企业。 海纳半导体将核心产品定为6-8英寸正片。“因为6英寸正片是国际上最普遍、最通用的,从盈利效果来说,6英寸也是最成熟的。我们想在成熟的细分领域中做到最好。”潘丽春介绍,在夯实6-8英寸正片基础的同时,公司也将向更高精尖领域挑战,将用好浙江大学的优势资源,与院士专家合作探路。 目前,众合科技半导体业务的主力是海纳半导体,侧翼是日本松崎,辅以产业链参股投资。“像一串珍珠项链,主体是大珍珠,周边再找一些小珍珠,把它们串起来。半导体产业链是孤独的,而且这阵‘风’过后仍旧会寂寞,所以必须抱团发展。”潘丽春说,“我们团队有决心、有信心把半导体板块做好,与国内优秀同行一起,把国家的‘危’化为‘机’。”
- 上一篇
2020/09/30
- 下一篇
2020/09/28